小说[附带番外]《辟寒金》作者:蓬莱客全文夸克网盘观看

时间:2025-02-17分类:小说浏览:15评论:0

辟寒金

作者:蓬莱客

简介:

抱歉小伙伴们我想调下作息时间,晚上不准备更了,大家不要等。下次更新是明晚六点。——13号留。不服辟寒金,哪得帝王心?不服辟寒钿,哪得帝王怜?……河西节度使...

1、第 1 章

很多年后,直到慕扶兰长大成人了,还是无法忘记六岁那一年,姑姑于凤仪宫临终之时和她诀别的一幕,以及那一夜,她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。

姑姑是长沙国的第一美人。除了她的美貌,更以德名和才藻而闻名遐迩。后来她被太后选中,入主凤仪中宫,成为了当朝的皇后。

这看起来,是何等荣耀的一件事情。

本朝立国,迄今已有两百多年。开国之初,大封天下。除了被分封在各地的皇室藩王,也有几姓功臣,以功勋破格被封异姓王。

慕氏先祖便荣列其中之一,因盖世之功,得封长沙王,治岳州、潭州两地。慕氏从此也迁居南方,世代居于洞庭之畔。

几代长沙王,皆牢记先祖教诲。外勤王贡献,春朝秋请;内治理国境,爱民如子。

国传承至今,当朝的几户异姓王,因了各种罪名,或被黜,或除国,其余还在的,也是岌岌可危。

唯独长沙国,国虽小,因数代先王勤政爱民,韬光养晦,加上地处偏远的南方,又凭借八百里洞庭与长江天堑,不但远离了中原的纷争是非,楚地桃源,国泰民安,如今,深受民众爱戴的长沙王的妹妹,又被远在上京的天家择中,入主中宫。

这于长沙国的子民而言,是何等荣耀而自豪的一件事情。

姑姑离开了洞庭湖畔的岳城,被送往上京为后的那一年,扶兰还没有出生。

但从她懂事起,她就不止一遍地听家中的老嬷嬷们说自己长得很像姑姑。闲谈起当年王妹出洞庭的一幕盛况,人人的脸上,至今都还残存着当日荣耀而带来的骄傲。

姑姑虽然还没见过小扶兰,但大约也是听闻了这个和自己容貌肖像的小侄女的一些事,对扶兰一直都是关怀备至。

从她出生后,京城来的礼物,四时不断。小小的扶兰,对远在上京皇宫里的那位传说中的皇后姑姑,也是充满了憧憬,心里一直期盼着见到姑姑的面。

她经常对着君山大帝虔诚祈祷,暗自许愿。

神明仿佛听到了她的所求。

六岁的那一年,她的心愿,终于得以实现。

那一年,皇后喜孕,长沙王夫妇获准,得以入京拜贺。

扶兰被父母带着,还有兄长一道,跋山涉水,人劳马顿,在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,终于抵达了上京。

扶兰原本以为,自己从小长大的岳城,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池。她在洞庭湖畔的那个被长沙国子民称作“王宫”的家,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。

直到来到上京,见识了天子之都的万丈繁华,再看到姑姑住的那个被叫做“皇宫”的地方,扶兰才知道,自己从前的想法,是何等的坐井观天。

眼前的皇宫,飞檐反宇,连绵不绝,穷其目力,也无法一眼看到尽头。

那样的万顷琉璃,玉阶彤庭。说不尽金碧荧煌、画栋飞甍。

姑姑所在的那座凤仪宫,更是雕栏玉砌,金铺屈曲。

在一片迷了人眼的金碧辉煌里,扶兰见到了自己的姑姑,这座皇宫中,最为尊贵的女子。

姑姑打扮得像是天上的仙姬,美得也像是天上的仙姬。她面带笑容,不顾扶兰母亲的劝阻,让小小的扶兰坐到自己的膝上,在她的面颊之上,印下了一个温暖的亲吻。

姑姑和扶兰想象中的样子,一模一样。

姑姑喜欢扶兰,扶兰也是如此的喜欢姑姑。后来,在父母带着兄长回长沙国时,扶兰被留了下来,继续在皇宫里伴着姑姑。

在扶兰的承欢绕膝中,姑姑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,终于到了生产的日子。

让扶兰没有想到的是,姑姑竟然难产,继而血崩。

那个皇子,在坠地不久,也没能保住。

姑姑躺在凤仪宫的那张凤床之上,已经昏迷三四天。

这三四天里,扶兰无时不刻,都在心里祈求着家乡洞庭的君山大帝,祈求神明保佑,姑姑能够平安渡过这个难关。

君山大帝,在小小的扶兰的心目里,就是天地之间最大能,也最肯怜悯的神明了。

每年的春分,父母都会准备好五牲,带着扶兰和兄长,还有长沙国的官员,弃舆,虔诚步行,从山脚登上山巅,祭祀君山大帝。

正是有了神明的保佑,长沙国才能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也是因为神明的应求,她才能来到京城,得见姑姑的面。

然而这一次,君山的神明,却不再听她的祈求了。

那天深夜,哭累了,伴在姑姑身畔,沉沉睡去的她,忽然醒了过来。

她的耳畔,仿佛飘来了一道不知从皇宫何处角落而来的歌声。

“……西南有昆明,海出嗽金鸟……真珠又龟脑,吐金屑如粟……”

“……不服辟寒金,哪得帝王心……不服辟寒钿,哪得帝王怜……”

小小的扶兰,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歌声是何含义。后来长大,她才知道了。

传说,昆明国有嗽金鸟,翔于遥远之海,魏明帝时,其国来献鸟,以真珠龟脑喂食,鸟儿吐金屑如粟,打造成钗珥,佳丽佩戴,倍添姿容,帝顾首止步,怜之爱之。宫人乃争用鸟儿所吐之金为钗珥。谓之辟寒金,因鸟不惧寒也。

殿宇沉沉,歌声飘飘忽忽,伴着身畔忽被夜风吹动的晃荡烛火,幽幽怨怨,仿佛来自冥界,在这阒无人声的宫室深夜里,分外}人。

住在皇宫里的这半年间,扶兰也曾听小宫女神神秘秘地告诉自己,在她们看不到的一个叫冷宫的地方,飘有几百年来,女鬼们不散的魂魄。有时候,半夜时分,宫里那些阴气缠身的宫人,甚至还能听到那个方向传来的况怨歌声。

扶兰本来是不信的。

皇宫这样光明伟正的地方,怎么可能会有怨魄不去。

但是就在这一刻,她惊恐地发现,她的耳朵里,仿佛真的飘入了那一缕怪异的歌声。

更叫她惊恐的,是身畔守夜着的那些宫人和女官们。

她们竟然全无反应。或因倦极,靠柱偷偷打盹,或在凤榻之前,垂泪守着素日厚待宫人,此刻仍昏迷不醒的来自长沙国的慕氏皇后。

耳畔的怨歌,断断续续,仿佛还在持续。

就在这时,扶兰看到昏迷了数日的姑姑,她垂覆的睫毛,轻轻颤抖了一下,然后,慢慢地睁开眼睛。

姑姑她苏醒了,目光茫然地望着头顶那架绣着凤垂牡丹的缎帐,片刻之后,扶兰见她双唇微翕,口中喃喃地说了一句什么。

她的声音虚弱得几乎不可听闻,但扶兰却看了出来,她的唇,在重复着方才那句飘忽的歌声。

不服辟寒金,哪得帝王心,

不服辟寒钿,哪得帝王怜。

“姑姑!”

扶兰呼唤了一声,扑到凤床之前,抓住了姑姑的手,眼睛里含着泪,又带了几分惊喜。

近旁的宫人和女官被惊动,纷纷围来。

姑姑的面庞,白得仿佛落了一层飘在君山山头的苍苍之雪。

片刻之后,她慢慢地转过脸,冰冷的指,轻轻地搭在了扶兰的小手上,用微弱的声音,命周围的人都出去。

宫人和女官们无声地退出了内殿。

耳畔那道飘渺的歌声,来得无影,去得也是无踪。

万籁俱寂,耳畔清明。

姑姑轻声说:“兰儿,唱一首你父王登君山祭祀丰年,我们长沙国的子民所唱的歌吧……”

“姑姑好多年没听了。想听……”

扶兰慌忙擦去眼泪,用力地点头,唱出了她再熟悉不过的那首歌谣:

“猗太帝兮,其智如神,分华时兮,济我生人。”

“猗太帝兮,其功如天,均四时兮,成我丰年。”

女童的嗓音,回旋在凤仪宫空旷而幽深的宫室里,稚嫩而空灵,宛如天籁之音。

姑姑的唇角,慢慢地微微上翘。

扶兰一遍又一遍地唱,唱完了这支歌谣,再为姑姑唱另一支。

姑姑起先一直凝神在听,慢慢地,她仿佛累了,闭上眼睛。

片刻之后,扶兰听到她喃喃地说:“……袁丞相,他如今还好吗……”

扶兰一呆,停下了。

她曾听母后用怀念的口气对自己说过,长沙国的袁丞相,是父王的左膀右臂,但在几年前,他已病去了。

袁丞相终身未娶,只留下了一个据说早年是在深山狼窝边捡来的义子,起名汉鼎。丞相去世后,母后将那孩子接到王府里抚养,视若己出。他比扶兰大了几岁,对扶兰百依百顺,犹如扶兰的另一兄长。

“姑姑……袁丞相……他已经病去了……”

扶兰不明白姑姑为何突然会问及袁相,迟疑了下,小声地回答。

姑姑一动不动,眼睫忽然再次一颤,慢慢睁眸,仿佛再次清醒了过来。

“……是啊,他已经去了……我忘了呢……”

她用低得几乎不可听闻的声音,自言自语了一句。

“姑姑!你要好起来呀!”

一种不祥之感,仿佛潮水一般,将小小的扶兰,整个人全部吞没。

她趴在边上,小手紧紧地攥住姑姑那只柔软而湿冷的手,一边流泪,一边不停地叫着她。

姑姑吃力地抬起一只手,指尖轻轻替她擦去面上不住滚落的泪珠,一双美丽的眼睛凝视着她,低低地说:“他们都说,姑姑是长沙国的第一美人,但姑姑看到你的第一眼,就知道了,等兰儿日后长大了,才真正是我们长沙国的一美人。”

她微笑,一字一字地说:“兰儿,你这一辈子,一定会比姑姑幸运的。姑姑会为你祈福,护着你的。”

她用力地握住扶兰的手。

仿佛只有这样,才能将自己的心中所愿,传达天听。

身后,女官带着太医,匆匆赶入。

姑姑终究还是没能熬过那一关,不愿让扶兰看到她的弥留,后来,让人强行抱走了哭泣的扶兰。

天亮的时候,扶兰听宫女说,她的皇后姑姑走了,走得非常安详,姿容如生,就仿佛睡了过去似的。

一晃已是十年。

或许,远不止十年。

那么多年,光阴竟就如此过去了。

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唱歌给姑姑听的小小女孩了。

但那一夜,姑姑对她说过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字,扶兰至今想起,历历在耳。

然而,姑姑于弥留之际的美好祝福,终究还是落空了。

时人有言,长沙国慕氏女,每代必出一绝色。

无双美貌,偏命运多舛,不得善终。

这,或许就是慕氏女的宿命。

……

从洞庭转入长江,沿江逆水西行,过江陵、峡州、归州,经巴东,穿巫山,艰难蜀道之旁,便是夔州,州下有一古县,据说县志最早可追溯到本朝开国之初,一支为避祸的前朝谢姓之人,辗转迁居到此,慢慢繁衍聚居,到了今日,县里仍多谢姓人家,得名谢县。

晨曦透过一扇有些年头的蒙了层窗纸的镂雕着万字纹的的旧窗,渐渐地,将屋里的光景照亮。

谢家祖宅的这间正堂房里,这日,谢母沈氏像往日那样,盘膝坐在床边,等着儿妇慕扶兰来给自己请早安,再替自己穿鞋,梳头,新的一天,也就开始了。

慕氏是三年前过世的长沙王的王女,今长沙王的王妹。

嫁到夫家,不论原本身份高低,早晚问安,自是必要,此为儿媳对婆母的人伦孝道。

但日日亲手替婆婆穿鞋梳头,以慕氏女的身份而言,难免有屈尊之嫌。

所以一开始,当新媳妇主动服侍自己做这些的时候,沈氏是料想不到的,也有些拘束。

而现在,慕氏女过门已有半年多了,温婉娴淑,对自己毕恭毕敬,服侍周到,浑身上下,竟不见半点王女的架子,谢母也就从一开始的束手束脚,变得渐渐习以为常,乃至理所当然。

沈氏习惯早起,新媳妇也跟着她,日日天不亮起身,卯时中,必已等在堂屋外。眼见今日已经过了点,还不见慕氏女现身,东厢新房那边,那个跟着新媳妇过来服侍她的慕妈妈,不过也只派了个丫头来,说夫人今早起身略晚,先向老夫人告个罪,等下就来问安,心里,未免不舒服起来,眉头渐渐地蹙起。

一旁那个早几年前就从戚家过来伺候她的侍女秋菊——本名叫.秋兰的,有几分姿色,为避讳主母之名,改为秋菊,察言观色,小声嘀咕了起来:“老夫人,不是奴婢多嘴,夫人虽说是长沙国嫁来的,可今非昔比。三年前,刚定亲那会儿,长沙国也还算行。但自打老长沙王没了,长沙国是一年不如一年。咱们家的爷,这几年却平步青云。就说年初,娶她的时候,就已被朝廷封为河西节度使了。奴婢听说啊,连当今的刘后,见了咱们家爷,都要笑脸相对,说上几句好话笼络呢。等爷这次平叛得胜,加官进爵,想必更是少不了的。”

谢母脸上露出笑容。

“老夫人,您对夫人是视若己出,心疼她远嫁不容易,比亲闺女还亲。她嫁来这边,这才几天,眼睛里却已没了老夫人。让老夫人一顿好等!”

她的舌尖抵着上颚,灵巧地拍击了一下,发出清脆的“啧”的一声。

“奴婢只知儿媳服侍婆母是天经地义,还是头回见到仗着娘家,要婆母等儿媳露脸的。”

沈氏面上的笑容消失了,脸色变得有点不悦,道:“你去那边看看,到底怎么了。日头都晒后脊梁了,莫非她还没起身?”

秋菊脆生生地应了,莲步如飞,穿过游廊,很快来到东厢。

谢家的祖上,是前朝迁居至此的那支谢姓人家的直系后裔。高祖之时,还是地方豪强,说良田万顷,几乎占了谢县一半的土地,也是毫不夸张。这座祖宅,当年也曾是全县最为气派的宅邸之一。但后来,曾祖嗜赌,谢家开始落败。到了谢长庚的父亲之时,谢父已沦为县里的驿丞,靠着微薄俸禄,养家糊口。在谢长庚十四岁犯事离家后,谢家祖宅更是一度荒了下去。直到前几年,谢家重新起势,沈氏搬了回来,房子才加以修葺。而这边的东厢,在谢长庚年初娶慕氏女时,又重新修过。

谢长庚是在初春时节迎娶长沙国慕氏王女的。

半年多过去了,如今已是秋日。门窗之上的双喜红字虽还贴着,但经不住风吹日晒,原本的大红喜色已然渐渐褪去,变成了惨淡的无力颜色。

“慕妈妈,老夫人一早就起来了,左等又等,不见夫人,打发我来这边瞧瞧。要是夫人有个头疼脑热,妈妈您也和我说一声,我回去了转告,也不必叫老夫人一直空等。”

秋菊站在通往东厢的游廊拐角处,对着正在拍门的慕妈妈说道,语气听起来恭谨,实则暗含不敬。

慕妈妈从前是何等之人。

王女跋山涉水,履约远嫁这巴东苦地,新婚当夜,谢长庚才入洞房,就被朝廷一骑十万火急的急诏所召,脱了喜袍,连夜匆匆离家,前去平定江都王之乱,至今未归。

这大半年间,亲眼看着从前在家受尽宠爱的王女早晚侍奉谢母,无微不至,事事亲力亲为,不喊半声委屈。

这个谢母,若是知情体贴之人,也就罢了,偏是个眼孔浅显之人。见王女恭顺柔嘉,又借着儿子的那么点底气,蹬鼻子上脸,心安理得,日益不把王女放在眼里。

慕妈妈知王女一颗芳心,牢牢羁系于谢家郎君,这才爱屋及乌,甘受委屈。虽心中气苦,但事关她和谢家郎的夫妇关系,有些话不好明说,平日只能在王女面前暗加提点,见她并不上心,自己也只能忍气。

这半年多来,王女日日早起,风雨无阻,哪天不是大早就在正屋门前等着开门,进去伺候。

唯今日一天,王女不知何故,迟迟未曾起身,自己方才怕谢母等待,也已派人去传了话。

一盏茶水的功夫都没有,就来催了。不但如此,连这个来自戚家的卑贱奴婢,竟也敢来这里如此说话。

这要是年轻之时,慕妈妈怕不早一个巴掌甩了过去。

门口等着服侍王女起身的几个侍女,闻言皆面露恚色。

性子最为爆炭的茱萸,已是难忍怒气,冷冷地说:“大清早的,好端端竟咒我翁主。何为泥猪疥狗,今日我算是见识了。”

秋菊一噎,脸登时涨红,正要再说话,好扳回颜面,慕妈妈开口:“叫老夫人久等,是我们的不周,但方才已打发人传了话,也不算是出格失礼。须知便是朝堂,天子也容许臣下不便告假,何况是婆媳一家?”

她说完,转过脸,吩咐另一稳重些的侍女丹朱:“你去,把我方才的话,转给老夫人,再向她告个罪。想来老夫人也不至于计较这等小事。”

丹朱答应,转身要走。

秋菊平日本就有些忌惮这个来自长沙王府的慕妈妈,此刻听她如此说话,两道目光,沉沉盯着自己,口里的话,也就不敢再说出来了,吞了回去,低头,转身正要回去,听见东厢传来“吱呀”一声,抬眼,门已开启,慕氏女出现在了门口。

她脸色苍白,美目略见红肿,但神色,却极是平静。

分明是同一个人,不知为何,模样看起来,却和昨日判若两人。

她的两道视线,笔直地落在秋菊身上。

“你在正好。去告诉婆母一声,说我今日便要动身返乡。等收拾好行装,我再去婆母那里拜别。”

说完,又转向闻言大吃一惊的慕妈妈和门外的几个侍女。

“尽快收拾东西,准备马车安排人手,今日就上路,我回洞庭。”

她吩咐完,转身返屋。

慕妈妈如梦初醒,急忙迈步,跟了进去。

2、第 2 章

王女出洞庭,循蜀道跋山涉水至夔州下嫁谢家,谢家郎于新婚夜撇下她匆匆离家一事就不必再提了,算情非得已。但这半年多来,谢母的轻慢,王女的求全,随嫁而来的慕氏下人谁不是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?

万万没有想到,一早起来,王女竟像换了个人,开口就说要回洞庭,简直是喜从天降。

侍女们有跟进屋收拾东西的,有立刻跑出去叫管事召齐丁夫,速紧安排车马准备上路的,个个忙得不亦乐乎。

和兴高采烈的侍女们不同,慕妈妈虽也深为王女感到委屈,对谢家有些不满,但王女的这个决定,实在太过突然了,并且,显得有点反常。

她想起王女方才开门露面之时,那双遮掩不住泣痕的眼,心里越发不安,进了屋,见王女亲自动手,在叠几件贴身衣物,迟疑了下,跟到她的身畔,轻声问道:“翁主早上哭过了?可否和嬷嬷说说,为何突然要回洞庭?”

扶兰转过脸,对上慕妈妈那双凝视着自己的充满了关切的目光,心里又涌出了一阵酸楚。

那是一种带着无限遗恨,却又夹杂了无限感恩的酸楚之情。

她的父母,感情亲笃。父亲虽位居长沙王,但终其一生,只有母亲一位王后。母亲在她十岁那年因病故去之后,父亲早年作战留下的旧伤也复发了,身体一日不如一日。在她十三岁那年,替她定下亲事后不久,追随母亲而去。

虽然现世,父母皆已不在,她亦痛失了那如梦似幻,心里却又真真切切地感知,一切应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前世所爱——便是那种锥心泣血的痛,叫她今早醒来之时,哭得不能自已。

但她依然还是幸运的。

她做回了十六岁的自己。

这个重来的人生里,她和她前世的骨肉至爱将会天人隔绝,永无再见的可能了,但是她有机会,去救回自己的兄长,她有亲善的阿嫂,还有慕妈妈这样对她好,用生命去保护过自己的家人。

她极力逼回眼中的热意,说:“我无事,只是昨夜做了个噩梦,妈妈你不要担心。”

“慕妈妈,我要回洞庭,心意已决。”

顿了一下,她又说道。

王女从小到大,一直是温柔而听话的。

慕妈妈还是头回见她用如此的口气来决定一件事。竟断然没有任何和人商量的余地。

虽然还是困惑不已,但她也不再发问了,只柔声道:“好。翁主想回洞庭,那咱们就回。”

慕扶兰来到桌边,取了今早自己写好的一封已封蜡的信,递过来。

“慕妈妈,你派个能干的人,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,将这封信送到我阿嫂的手中!我有重要的事,需尽快叫阿嫂知晓。我们人多,路上再快,我怕也是有所耽搁。”

“此信极其重要。切切!”

她用着重的语气,又强调了一遍。

慕妈妈愈发不解了,但见她神色郑重,点头,接了信,转身匆匆而出。

扶兰目送慕妈妈的背影离去,慢慢地呼出了一口气。

“翁主,这趟回去,等回来,天气想必已经冷了,是带这件狐裘,还是那件斗篷?或者两件都带?”

丹朱指着几件冬日衣物,问她的喜好。

扶兰转身说:“将我来时带的书,包括医书,还有架上的那对周夔纹樽,全部打包带回去。衣物随意,回去路上够换穿便可。”

丹朱一愣。

王女嫁来这里之时,除了丰厚的嫁妆,还带了她的许多书籍,包括医书。

那对周夔纹樽,则是已故老长沙王的心爱之物。长沙王疼爱妹妹,将它也添入嫁妆,给妹妹做个念想。

丹朱以为王女只是回去小住的。不知为何,弃衣物,要收拾这些携带不便的重物?

“翁主?”

她有些困惑。

“照我吩咐的收拾便是了。”

扶兰朝她微微一笑。

侍女只好点头,指挥人继续收拾东西。

“老夫人,您慢点呀!小心台阶!”

门口忽然传来一道说话的声音。

扶兰转头。

谢母步履匆匆地从堂屋的方向赶了过来,也不用秋菊扶,自己几步跨过台阶,停在了东厢屋的门口,也不入,站在门槛之外,目光扫了眼屋里地上那几只敞开着的箱奁,脸色沉了下来。

“慕氏,你这是什么意思?刚才秋菊对我说,我还不信!你真的要回娘家了?”

丹朱茱萸等人见谢母来了,停了手中正在忙的事,看向扶兰。

扶兰注视着谢母,迎到门口,恭敬地说:“婆母进来坐吧。因行程有些赶,要收拾的东西也多,故方才没自己过去和您说,勿怪。”

谢母双眉紧紧夹皱在了一起,气呼呼地说:“我儿虽说成婚那夜就走了,但那也是皇命难违,又不是他自己不想留下的!你嫁来我家,就是我谢家的人了,我倒不是一定不让你回娘家,只是这才多久,你竟就要回去了?”

扶兰沉默着,没有接话。

谢母顿了一下。

......

[附带番外]《辟寒金》作者:蓬莱客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
点击观看

相关文章

文章评论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