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《六零年代机修厂》作者:白静年 全文夸克网盘观看

时间:2025-03-29分类:小说浏览:24评论:0

55六零年代机修厂

作者:白静年

简介:

[1]001

1955年9月。

这是一封工作介绍信。

‘兹介绍余凤敏、杜思苦 等二位同志前往你单位联系工作,请予接洽。’

机修厂招工处的李主任瞧完信,抬头瞧着两人。两个年轻的姑娘,一个编着长长的麻花辫子,穿着单薄的旧衣,胳膊肘跟肩上都打着补丁。裤子也像是短了一截,添了别的布条又给加长了。

就这打扮,成分差不了。

另一个剪了齐耳的短发,穿着绿色军装衣,戴着雷锋帽,精神得很。

“谁是杜思苦,谁是余凤敏?”机修厂李主任问。

穿着旧衣扎着麻花辩的姑娘站了出来:“主任,我是杜思苦。”

“我是余凤敏。”短发头的姑娘笑说道。

她不自觉的就昂起了下巴,她爸是革委会的,这次来机修厂说是能安排行政的工作,不用进车间的。

想到这,她又从怀里掏出一封信,递了过去,“主任,您看看这个。”

“这是……”

革委会的介绍信!

李主任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。

“你们两个,快坐快坐,”李主任笑着亲切得很,“我去给你们拿登记表过来,登了记,再去保卫科办两张进出证。”

李主任热络得很,还心疼的抓了两把茶叶,给杜思苦跟余凤敏泡了茶。

茶叶可是好东西。

“谢谢主任。”

本来,事情到了这,都挺顺利的。可惜,登记处的办事员出门了,房间上了锁,一时半会回不来,估计得明天才能办理了。

李主任只能带杜思苦两人先去保卫科办了进出证。

李主任领着两人往保卫科走去,“这登记表都在总务办,饭票粮票都归他们管,这样,明天你们早上过来,把这些都办了,再看安排哪个岗位。”

他主要是对着余凤敏说的,刚才他跟余凤敏聊的时候打听过了,余凤敏她爸是革委会的一个主任,权利还不小呢。

杜思苦跟在两人后面走,听着李主任说,也不插嘴。

-

铁路家属小区。

杜家今天热闹得很。

一早,出嫁多年的小姑就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回来了,四十岁的人了,扑在老娘怀里,哭得快要断气了。

杜母烧茶的空档,侧着耳朵听了一会。

听明白了。

原本是高中老师的妹夫受了牵连,打成了黑五类,估摸着要去哪个偏僻的乡下地方吃苦改造去了。

杜母稍微一想就知道,这从小娇惯着长大的小姑子是不可能跟过去受苦的。

也是。

四十多的人了,还成天打扮,跟个小姑娘似的,要不是日子过得太好,哪能养成这样的性子?

杜母在杜家当媳妇受的气,一半都是这小姑子闹的。

“好了,好了,我家阿敏受委屈了,这日子不好过,咱们不跟那姓郭的过了,回头我让你哥帮你把这事办了。”杜奶奶心疼小闺女。

现在是新社会了,过不下去还可以离婚。

又不会旧社会,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。

杜母忍不住多了一句嘴:“妈,这妹夫这些年对咱们家一直挺好的,咱们不管他了?”

妹夫小郭跟小姑子是自己看对眼的,这么些年了,两口子感情一直挺好的,当初她家几个孩子上学,妹夫帮了不少忙,这些年学费都比别人少。

挺好的一个人,就不管了?

公公是铁路局的退休老员工,当年抗战的时候没少给部队运过物资,得过功勋的,也认得些说得上话的人。若是使使劲,这妹夫兴许……

小姑子一听这话,哭得更凶了,指着自己额角一个青印子,“瞧这印子,就是那些胳膊上带红巾的人推的,他们凶得很,我要是不回来,也得被他们绑上带走了!”说到这,她心里还是一阵后怕,躲在杜奶奶身边,哭声都小了些。

杜奶奶看了一眼杜母,眼神严厉。

杜母闭嘴了。

只见杜奶奶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,递给杜母:“你去供销社买些白面回来,肉也要打上一斤。”

杜母不伸手。

这叫什么话?就单给钱,没肉票没粮票,还能买上肉?

真新鲜。

“妈,家里的肉票早就用完了,我可没那能耐给您变出一斤肉来。”这发工钱发口粮的日子还没到呢。

“隔壁沈家那大儿子不是粮食局的吗,你跟小刘(沈母,沈洋他妈)的关系好,你先去借一斤肉票回来,等咱们家下个月肉票下来,还给她。”杜奶奶硬是把两块钱塞到杜母手上,“再买些阿敏喜欢吃的菜回来。”

肉八毛钱一斤,白面一毛六一斤,剩下足足一块多钱,够买不少菜了!

杜母撇了撇嘴,出了门。

-

杜思苦余凤敏从机修厂出来,往附近的公交车站走去,机修厂占地大,位置有些偏,在市郊这边。

有一班六路车通往这边,一天好几趟。

公交站牌上头写了发班表,半个小时后有一趟从机修厂出发。

“思苦,你刚才听李主任说了吗?咱们进厂之后还要锻炼一阵,也不知道安排到哪里。”余凤敏都有些期待了。

杜思苦道:“锻炼人的工作一般都辛苦些。”

考验意志。

两人边走边说,眼看着快走到公交车站,只听轰隆隆的声音传来。

两人一看,只见一排拖拉机从大路上开了过来,柴油机,声音特别响,还有冒着黑烟的。一共四辆拖拉机,从她们身边开了过去。

柴油味有些浓,杜思苦掩住了鼻。

她晕机油味。

拖拉机是信机修厂的方向去的。

余凤敏惊奇道:“咱们机修厂还有拖拉机呢!”四台拖拉机都进了厂里,她亲眼看到的。

杜思苦道:“可能是过来检修的。”

机修厂嘛,肯定是修东西的。

拖拉机过来检修也正常。

两人等了二十多分钟,六路车终于来了,车票四分钱一张。

要是买了月票,一个月通坐,更便宜些。

这边是起点站,有座位,杜思苦跟余凤敏占了后面的座。

余凤敏有些饿了,想到早上出门时她妈塞给她一把果糖,足足有三颗呢。她伸手去摸,正想吃一个,摸到口低里头有一个厚厚的信封,她突然想起来,口袋里还有给一封信呢,是寄到铁路大院的。

杜思苦家就住铁路家属大院。

“思苦,这信是你们那一片的吧。”余凤敏把信拿了出来,指着上面的地址,“上头只写了铁路家属大院,没写门牌号,邮差送了好几回,也不知道是哪家的。”

余凤敏指着收信人的名字问:“你知道谁是那一片有叫黄彩月的吗?”

杜思苦当然知道:“我妈就叫黄彩月。”

“真的?!那不巧了吗!”余凤敏一下子就乐了,“这是你家的信啊!”得亏她带来了,要不然这信还不知道要搁邮局放多久呢。

原来杜思苦她妈叫黄彩月啊。

信很厚,从外地寄过来的。

上面贴的是八分的邮票,寄信人于月莺,地址是松县五沟大队。

收信人是黄彩月。

“这于月莺是你家什么亲戚?”余凤敏挺好奇的,这寄信人不姓杜,也不姓黄,姓于。

是亲戚吗?

杜思苦收好信:“不知道,到时候让我妈看看吧。”

她穿书过来还不到两天,家里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都还没理清呢。

脑子里的记忆跟画面多得有些过分。

一时半会弄不明白。

比如说,她照过镜子,就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小姑娘嘛,

结果呢,这脑子很多多余的记忆。

有‘她’结婚的、生孩子的、大冬天月子里给婆家人洗衣做饭的、中年老公把钱拿走孩子没钱交学费的……

还后还有老了在医院要做手术,老公把存款给了几十年没见的白月光前妻要跟她离婚的……

杜思苦都不愿意想这些狗屁回忆,虽然没经历过,但是看了会有代入感,很生气。

不提这些了。

余凤敏比杜思苦提前一站下的车,两人约好,明天早上一块去修机厂,那入厂的流程给办了。

杜思苦在三七站下的车。

下车之后,好没有去铁路家属大院,而是去了反方向的卫生所,里头有个要退休的老医生,姓袁。

“袁老,您这边还有绷带吗?”

“你头还疼啊?”

“是啊,这后脑勺这边,一抽一抽的?”

杜思苦绑着绷带往家走,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邻居。

“你头怎么了?”

“从上铺摔下来了,这几天都疼得厉害,去医院上了点药。”

“那该吃肉补补,中午我闻到你家里有红烧肉的香味,估计是你家里人疼你,给你煮的! ”说这话的叫张婆子,她带着小孙子跟在杜思苦身边,往杜家走。

她家小孙子馋肉,这去了杜家,那小黄端肉上桌不得给孩子一口尝尝?

很快,就到杜家。

杜奶奶在屋里,早就盼着杜思苦回来了,等了快一下午了,“老四(杜思苦排行老四),怎么才回来,家里一角盆的衣服都还没洗呢,你去哪疯玩了?你姑姑来了,她屋子的床单被套都该换换了,你去帮帮她!”

张婆子哎呀一声:“我说你家怎么还煮上肉了,原来是小闺女回来了,乖乖,这大孙女都伤成这样了,都不说买半斤肉给补补,还让她洗一盆子的衣服,你这老太太,也太偏心眼了吧。”这亲闺女就拿来疼,这大孙女就当丫头使唤?

[2]002

杜奶奶脸上有些挂不住,瞧了杜思苦一眼,小脸确实寡白寡白的,有些病气。于是道:“行了,病了就回屋好好歇着。”

她倒不是不心疼孙女,就是以前这些活都是杜思苦做惯了,以前也没见喊苦喊累,谁知道这皮实的丫头这次竟然娇气了。

杜思苦按着额头的绷带,“医生说明早还要去一趟。”

明天她要去机修厂办入职。

她是打算等事情事情尘埃落定了再跟家里说,到时候正好搬到厂里去住。

杜奶奶道:“要是药费不够,去你妈那拿钱。”

要是往常,老四这丫头肯定要说一句,‘钱够用’,不让大人操心。

“奶,您能给我一点先用着吗,等我从我妈那要到钱,我再还给您。”杜思苦早上出门的时候就试过找杜母要钱,没要着。

这会看邻居张婆子在,就想着看能不能从奶奶手里掏一点出来。

要是搬到厂里的宿舍,好多东西都要买呢。

杜奶奶不高兴了:“我可没有!”年纪轻轻的,怎么还惦记上她的钱了!好手好脚,怎么不知道去外头找个事做,这年头正式工的工作不好找,临时工还是有不少的,就是工钱少些,活多一些。

没有就算了。

杜思苦去厨房找她妈了,这会她妈应该在厨房做晚饭呢。

“妈,有你的信。”

“我的信?”杜母不敢相信,只见她往锅里加了水,盖上锅盖,用围裙擦了擦手,这才接过信。

一看是松县五沟大队的寄来的,赶紧拆了。

她亲妹子嫁到那苦地方去了。

好好的城市户口,非要为个男人要死要活的,嫁到山沟里。当然,那地方是个村子,虽然算不上山沟沟,也也没好多少。

杜母读过小学,认得字。

杜思苦并不好奇信上的内容。

据她那多出来的记忆来看,于月莺后来是住到杜家来了,杜家帮着办了暂住证,还把杜思苦那仅有一米宽的上铺让给于月莺睡了。

至于‘杜思苦’本人,到隔壁沈家‘借住’去了。不能白住,帮着洗衣做饭,擦桌扫地什么的。

杜母看着信,时喜时忧。

“老四,你等会去隔壁刘阿姨(沈洋他妈)家借半斤肉票,跟她说等下个月你爸肉票下来就还她……”

咦,人呢?

什么味?

锅糊了!

杜母赶紧把信往口袋一塞,往锅里加水。

杜思苦这会已经回屋了。

她住西屋。

七八月的时候太阳怼着晒,到了晚上屋里还跟火炉似的,一个夏天长一身的痱子,还好现在是九月了,天气转凉了。

窗户一开,屋外头还有风吹进来,挺舒服的。

杜思苦爬到上铺,闭着眼睛躺着。

病人嘛,得休息。

她手上还剩三毛钱,买不了什么东西。要是住到厂里宿舍,得置办不少东西,洗衣粉肥皂总得用一样吧,牙刷可以把家里的带过去,牙膏得自己想办法。脸盆得要吧,暖水瓶现在可以勉强应付,到了冬天总得用吧。

衣服鞋子就不说了,她身上的衣服都是小姑子穿过不要的,破了,给补上让她穿的。

按理说,爷爷奶奶有退休工资拿,父亲是铁路工人,铁路单位福利待遇都是不错的,家里也不至于穷到孩子的新衣服都买不起。

记忆里,杜思苦有好些年没有穿过新衣服了。

-

屋外头。

张婆子带着孙子在杜家厨房转了一圈,怎么一点肉香都没有?

“小黄,你家中午烧的肉吃完了?”

说着往锅里看。

杜母(黄彩月):“没了,早吃完了。”一斤肉才多少?小姑子也不知道客气,中午就吃了八块,没剩多少了,晚上一大家子人都要吃呢。

杜母不是那小气的人,可是这肉啊白面啊,是真舍不得给外人吃。

张婆子不走,等着杜母揭锅盖。

等看清锅里头只是一大锅有些糊味的茄子后,带着小孙子走了。

心里想着:小黄这做饭的手艺不行啊,这煮茄子都能烧糊,还是杜家老四(杜思苦)手艺好,饭菜烧得那叫一个香!

就是长得瘦了些,脸也不够圆,长手长脚,是个做事的命。

杜奶奶见张婆子走了,这才从屋里出来,把外头院子的门给关了,正要栓,隔壁沈家刘芸手里提着油纸过来了。

油纸里头包着桃酥。

“我刚才回来听说你家思苦伤了头,现在怎么样了?严重吗?”她边问边往屋里瞧,“邱婶,我去瞧瞧她。”

杜奶奶姓邱。

刘芸指着手里的油纸:“这是我家沈洋单位发的桃酥,又香又酥,甜得很。我拿去给思苦尝尝,这孩子性子闷,要不是疼狠了也不会让大伙知道,婶,叫我说,你家不会疼孩子不如让给我,我帮黄姐好好疼这孩子。”

她笑着往屋里走。

杜奶奶眼皮一跳。

这话啥意思?

沈洋去年年底摆的喜酒,这还不到一年呢,两口子散没散都不好说,这小刘话里有话啊。

-

杜思苦被杜母给叫出来了。

她还以为饭好了。

没想到是隔壁沈家来人了,沈洋他妈过来了。

这会杜思苦正坐在堂屋的椅子上,正给隔壁刘阿姨当猴看呢。

刘芸拉着杜思苦的手,关心的问:“瞧你这孩子瘦的,受苦了吧。”这手够糙的,是个干活的好料子!

她心里欢喜,面上不显,又问,“医生怎么说?”

“医生说要多休息,不能干重活,情绪不能有大波动,开心的事,伤心的事都不能想,最近也不要办。”杜思苦说得很仔细。

开心的事,比如‘结婚’啊之类的。

刘芸有些可惜,那亲事得过一阵再办了。

不过,可以先跟黄姐提一提。

两家知根知底的,老邻居老同事了,以后思苦嫁到她家,她肯定不会让孩子吃亏。

至于之前的那个儿媳妇,刘芸恨不得一口唾沫吐过去。

没脸没皮的东西,她儿子不嫌那姓何的成分不好,娶回了家,又是安排工作,又是给老丈人鞍前马后的侍候着。现在倒好,这小贱人工作稳了,转头就跟别人好上了,把她儿子给踹了。

她儿子像是鬼迷了心窍,还说那姓何的有苦衷。

儿子求了几回,前几天回来,还把这事怪到她头上了,说她没当好婆婆,脾气大,对儿媳妇不好,把儿子的家给搅散了。

呸!

刘芸当时心都凉了,只觉得养了头白眼狼。

后来过了几天,她想通了,都是儿媳妇没娶好。这不,刘芸开始寻摸新儿媳妇的人选了。得赶紧把这事定了,省得前头那个不省心又回来。

活也不干,说两句还摆脸色,搅家精,她老沈家娶儿媳妇可不是娶回来供着的。

有了前头那个儿媳妇的对比,刘芸是越看杜思苦越喜欢。

这丫头能吃苦,洗衣做饭样样都好,模样也周正,跟她家沈洋是从小的情分,于情于理,等这事生米煮成熟饭了,她家沈洋不接受也得接受。

杜家老三回来了,看到刘芸,便道:“刘阿姨,沈叔在外头喊你呢。”

杜母生了五个孩子,前头三个是儿子,最后两个小的是女儿。

“瞧我,这聊得忘了时间,该回去吃饭了。”刘芸把桃酥油纸放到杜苦思手里,“给你的,想吃就吃。”

她往厨房忘了忘,黄姐(杜母)还在忙活,孩子们的事,等明天再说。

杜家老三看到了杜思苦额头上的绷带:“你去屋里歇着,等会饭好了我给你送到屋里去。”

......

《六零年代机修厂》作者:白静年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
点击观看

盘夸夸 - 全网热门短剧、影视、学习和工作资源

相关文章

文章评论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