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到古代当名士》作者:五色龙章
文案:王孝伯言:名士不必须奇才,但使常无事,痛饮酒,熟读离骚,便可成名士
宋时穿越成小官之子后,就过上了这样悠闲的名士生活
本文是耽美文,CP桓凌X宋时,小师兄是官配,不喜勿入
内容标签: 穿越时空 种田文 美食 科举
搜索关键字:主角:宋时 ┃ 配角: ┃ 其它:
作品强推:宋时带着晋江文献网穿越到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朝代,郑朝,成了一名举人的老来子。在父亲选上县令后,他就跟随父亲上任,一面读书一面在晋江文献网上发表论文挣钱,下载自己需要的文献。他凭借这些现代知识帮父亲治理地方,推广现代农科技术;并在师兄桓凌的帮助下清理地方豪强,得到的御史表彰,在民间和官场上渐渐扬名……
这篇文章以架空的宋、明为背景,从古代县官的日常工作入手,穿插描写了着许多宋明时世风俗,内容新颖,语言幽默,是作者继《穿到明朝考科举》后又一穿越力作。
第1章
大郑新泰二十年四月初七,汀州府,武平县。
清晨未交五鼓,圣果寺僧众便将佛像用鲜花彩帛装饰起来,由几名年少精壮的头陀抬上香舆,缓缓绕街巷而行。其余僧众穿着洁净的僧衣紧随在后,一路沿街唱佛诞偈,挨户敲门化缘。
转过衙后街时,县衙后的小门忽然朝外推开,一队衙役牵着马出来,呼喝着排开路人,将马排在路当中,在门外腾出一片空场。之后便有几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从衙里出来,身上都穿着纱帽绸衫,轻薄细滑的衣料在阳光映照下闪动着流水似的光泽,与周围百姓身上的麻布、蕉布衣裳格格不入。
这群人堵断了半条街,佛像抬不过去。主事的僧人无尘便主动上前商议,请他们让让路,叫佛像先通过。
外头的衙役也念了声弥陀,笑着说:“师父们今天运气好,碰上了贵人出行。中间那位小爷咱们新任县太爷的公子,名叫宋时的,是位极舍得使钱的财主。你们与其争这一时,不如用心唱偈子,唱得宋舍人高兴,多打赏你们几两银子也未可知哩。”
无尘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一眼便看到了被人拥簇在当中的陌生青年。
宋舍人也恰巧偏过头,朝圣果寺僧众看过来。初夏灼烈的阳光打在他脸上,模糊了五官,只映得肤色透白如玉,眉睫也染上了一层淡淡金色。唯独一双眼深湛如浓墨点染,在那张清素的脸上格外分明。
那双眼看人时太过专注,不像是在看路上偶遇的僧人,倒好像读书人看到了圣贤书,迫不及待要看懂其中蕴含的精义似的。
无尘只看了一眼便垂下眼帘,合掌行礼,改用官话说:“小僧无尘,见过诸位檀越。小僧等是城东圣果寺僧人,为贺明日佛降诞,故抬佛像沿街洗佛,求些布施以备龙华法会。”
话音才落,近处的一名儒生便不耐烦地对一旁衙役说:“咱们还有正事,哪有工夫跟这群和尚纠缠。叫他们让开路,别碍着我们出行。”
僧人修养极好,只当没听见他说话,仍旧默默站在一旁。
几个儒生要赶僧人们离开,宋舍人却挥手止住他们,合掌答了一礼,那若有实质的目光转到无尘脸上,温和地说:“我前两天听僧官提到龙华会,还想着四月初八要去庙里看看,倒没留意日子过得这么快,明天就是佛诞了。不过已经到这个时辰,怎么只见圣果寺一家的大师出来洗佛,别的寺庙不往县衙这边来么?”
无尘双手合什,垂首答道:“回檀越,本县佛寺多在县外,县城里只有几处庵堂和圣果寺一处僧庙。远处的寺庙这时候来不及进城,比丘尼也不方便抬佛像出门,是以舍人只见着敝寺僧众化缘。”
他又朝那群公子躬了躬身,说道:“望诸位檀越布施一二,以作浴佛之资。”
也有几个书生翻出碎银、铜钱布施,更多的只冷眼旁边,不肯掏钱。宋时看着僧人手中少得可怜的香火银,再看看路边装饰朴素的香舆与打扮得更朴素的僧人,不禁有些感慨:“我随家父到这里也有几个月了,见本地不少神庙香火都旺,百姓们也肯重金延请巫医,怎么佛像抬出来倒比那些庙里的神像还简素些?”
最早喝斥僧人的文秀才冷笑着说:“巫医至少能医病,这些和尚只管念念经,能有什么用?再说这圣果寺也不是什么名刹,宋兄若真的好佛,不如去城外均庆寺,那里是定光古佛道场,比圣果寺灵验。”
宋时“哦”了一声,下意识问道:“怎么个灵验法?有什么故事传说吗?最好能有些小说、话本、诗赋文章之类的。”
文秀才忙凑上两步答道:“倒没什么话本、小说,可人都说均庆寺求姻缘是百试百灵,也能求子嗣。”他仰脸看了宋时一眼,压低声音说:“宋兄不是快要跟桓侍郎府上的孙小姐成亲了?就在均庆寺许个愿,请个玉佛,保证宋兄能顺顺当当娶到可心的佳人。”
宋时脸上却没多少得意、热切的神色,只淡淡一笑,颔首应道:“既是文兄力荐,我定然要去见识见识那座古刹。”
没人知道,他其实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,三观早二十年就在现代社会塑成了,对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并不感兴趣。此外,他穿到这个世界是从婴儿做起的,前后两世加在一起四十多岁,想到要娶一个实际年龄不满十七的未成年人,心里总有负罪感。
不过这未婚妻是他恩师桓先生的女儿,桓先生与师母早逝,师妹就是他的责任,他一定要承担起来的。
算到如今,桓师妹连守两重孝,从十四拖到十七,在古人眼里已经是大龄,今年二月一出孝就该办婚事了。他跟父亲眼下虽在福建,老家却有两位兄长替他操持的,这一两个月间可能就有消息过来,也不用他多操心。
只不知道是要他上京迎娶,还是桓家送新娘来武平。
他算着日子,忽然想起自己刚才当着圣果寺大师的面跟人说起怎么去均庆寺,恐怕大师们听得憋屈,忙叫人取四十两银子来作布施,又许诺明天要到圣果寺参加龙华会。
无尘合掌谢道:“宋檀越大方布施,敝寺感恩不尽。待小僧回去,定为檀越多诵几卷经文祈福。”
“不必了,”宋时待要谢绝,目光扫过僧人那张人如其名,绝无尘俗气息的脸庞时,脑中蓦地灵光一闪,没说完的拒绝就在舌尖上打了个弯,改口问道:“大师可会作诗么?在下一向羡慕前朝坡仙携佛印大师共游的故事,大师若能作首偈子赠我,倒比念经更好。”
无尘微微一怔,旋即答道:“舍人有命,何敢不从?只恐小僧作得不好,有辱清听。”他不只是会作诗,文思甚至相当敏捷,略加思忖便口占四句:“天淡云疏草色真,绕街舁佛起轻尘。相逢中道何须问,共是龙华会上人。”
“好诗!”宋时立刻鼓了鼓掌,含笑夸赞:“我从前听说江南高僧风雅多才,常与文士谈禅论道、共赏诗词,想不到咱们武平也有大师这样的诗僧!”
随他同行的都是读书人,虽然不一定能读出什么来,倒都有颗附庸风雅的心,见这和尚竟能随口作诗,看他的眼神顿时跟刚才不一样了。
诗僧,那和只会读经要钱的和尚能一样么?东坡居士就常携诗僧佛印悠游林下,他们身边要是也有个诗僧,不也能衬出几分坡仙般的名士风采了?
几个儒生眼红心热,当场多掏了几块银子布施僧众。宋时安排衙役们把马往墙边贴了贴,给佛像避路,目送圣果寺洗佛的队伍远去。
僧人们走后,一众书生也从名士梦里醒来,重新化身风流才子,商量起待会儿要去哪里消闲。
与宋时最亲近的县丞之子祝清便道:“叫那些僧人耽搁半天,若是去山里玩,晚上怕就来不及回城了。宋三弟怎么打算?要么咱们今日就不去游灵洞山,先去徐员外的园子听听新戏?还是索性像前些日子那样,叫几个好孩子陪咱们到登莱楼吃酒耍子?”
“好孩子”三字个,在这个语境下,特指从事特殊服务行业的漂亮男孩子。宋时亲身体验过,一个个都是女装大佬,妆容精致、身娇体软,还会绣花,不拿出鉴PS的精神努力鉴定绝对看不出来是男孩!
从本心说,他一个从小叫八荣八耻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的穿越者,是不想了解这种知识的。可受现实所迫,他穿越过来的这二十年,竟也经常进出风化场所,还多次包场请客,这其中……当然是有苦衷的。
一切都得从这场穿越说起。
前世的他是个私人小旅行社的合伙人。说是合伙人,其实就是几个大学同学凑钱合伙注册了个小公司,一个个挂着经理、总监的头衔,从计调到导游都是自己上阵,旺季带团累成狗,淡季还得跑关系、拉客户、开发新产品……
要不是总得出去带团,运动量还够,恐怕早早就得秃了。
好容易熬到十一黄金周过去,宋时送走了手里最后一个购物团,马不停蹄地回到旅行社设计新线路。恰好在公司坐镇的经理兼计调妻子临产,又检查出来妊娠高血压,做丈夫的紧张到心理失调,听见电话就哆嗦。那些团里有国内团,也有新开的出国团,24小时电话不断,宋时怕他叫电话吓出个好歹,索性把他那几个团揽过来,让他安安生生等着孩子出世。
但接了这些工作,就得面对无穷无尽的投诉和要求。他整天忙着联系酒店、交通、地接社,根本拿不出整段的时间设计行程,只能拿着手机随想随记,下班时间脑子都转着目标市场、出游意向、消费行为之类。
偏偏他大学学的历史与文化旅游专业,历史学、古代文化方面专业课不少,相应的旅游类专业课就不如旅游管理专业的精深,这些东西都是边学边做的,少不了要查阅各类资料。所以他手机上最常开的APP倒不是各类旅游网的APP,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网站——晋江文献网。
就连他穿越那天,也还一直在下载着旅游产品研发的相关论文。
那天晚上他加班到后半夜,回到家刚睡着就被一个出国团的投诉电话叫了起来。正听着游客的问题,他忽然觉着胸背剧痛,呼吸困难,一阵冷意没来由地袭上全身。他的视线一下子被冷汗模糊了,顾不得游客那边的反应,赶紧挂掉电话去拨120。可突来的胸闷和疼痛让他意识模糊,手指也脱了力,握不住被虚汗打湿的手机。
手机砰地坠地,屏幕翻向上方,展现出了不知怎么跳转过来的晋江文献网。刺耳的电话铃又一次响起,却再没有人接听,晋江APP浅绿色的界面当中静静浮动着一个提示:
帐户余额不足,购买失败,请点击此处充值。
第2章
见证了宋时最后一段人生的是“点此充值”,而在另一段人生开始时,迎接他的还是这个充值提醒。但浮现在他眼前的显示界面却比原先的手机屏大了几倍,足有一个竖放的游戏本屏幕大。
他也是个阅尽穿越小说的人,再没有惊讶的,当场就明白自己穿越了,眼前浮动的界面指定是他的金手指。
这金手指可开大了!
晋江文献网是他最爱用的网站,资料齐全、方便好用,下载文献五毛一页,硕博论文之类篇幅特别长的还有优惠,一份资料至多花个十几二十几块钱!唯一的缺陷就是,他帐户里现在就只剩下三块钱了。
——不过不要紧,他支付宝绑定的卡里还有几万,够他买出粗壮的金象腿了!
宋时顾不得哀悼前世,伸手按向浮在眼前的“点此充值”。页面立刻转跳,屏幕一片空白,浮现出一句“无法连接到目标网站,10秒后跳转到首页”。
不能充钱,要这辣鸡网站何用!
他狠狠骂了一句,可是传进耳朵里的却不是熟悉的声音,而是一声响亮到刺耳的啼哭。
这一道哭声把他从刚穿越的混沌中劈醒,更多杂乱的笑声和说话声涌入耳中。不是普通话,认真听倒也能听懂,是在恭贺什么宋举人喜得贵子,还夸孩子身体强健,刚出生就能挥手。
原来他是穿到了古代,还是个胎穿。
宋时警醒地放下手,啊啊地叫了几声,假装自己是个普通婴儿。好在古代人也不知道穿越,没人怀疑他,他也就随便哭了两声,然后假装睡着,闭上眼折腾起了他的金手指。
那张屏幕始终漂在视野中央,他便闭着眼转动眼球,将屏幕调到一个不用太大幅动作就能触到的角度,双手缩在襁褓里连点充值。
无数次失败后,他终于死心,放弃充值,点开了个人中心。
正常情况下,购买的论文在十天内可以反复浏览或下载,他先把前十天买过的文章都点开看了一遍——还好,都能浏览。打开的文档照样字体清晰、内容完整、格式正常,没像充值页面一样给他来个“无法连接目标网页”。
能看,只是没法下载,大约是因为只剩层膜跟着他穿过来了,没地方存储这些文章。
宋时松了口气,随即又深吸一口气,拿出大学期末考试前一天背两门重点的本事,从时间最早的一份徒步旅行线路设计开始,一头扎进了背书大业。
一页五毛钱呢!这可是他从现代带来的唯一的东西,管他在古代有用没用都得背下来。背不下来的话,十天之后他的钱就白扔了!
人逼急了,什么都干得出来。
宋时硬顶着婴儿那么点的脑容量,花了十天工夫把后台那堆旅游线路规划、模式分析等等的文献都背了下来,之后又是漫长反复的温习。直到这些从现代带来的资料都烂熟在胸中,他才从狂热的背书中抽离出来,开始考虑自己穿到了哪个时代,现在叫什么名字,家里是干什么的。
因为他还是个婴儿,大人说话都不避他,这家里的情况倒是很快就弄清楚了:
这一家人也姓宋,跟他倒挺有缘,就连给他的起的名字也和他前世一样,仍叫作宋时。他上头还有两个哥哥,是宋举人的正室樊夫人所出,一个叫宋晓,一个叫宋昀,比他着大十来岁。他的生母纪氏却是宋举人新纳的妾,过门后一向颇受宠爱,他又生在宋举人中举的好时候,出生之后母子二人就更加受宠了。
宋时刚知道自己的身份时,简直觉得他们家是打脸爽文的标配:嫡母和两个哥哥肯定把他们母子视作眼中钉、肉中刺,处处欺凌;他少年时忍受万般磨难,直到有一天风云际会,鱼化成龙,回到家咣咣地打他们的脸……
但事实证明,YY的小说不可全信,也不是哪个庶子穿来都得逆袭的。宋家生活其实相当和谐,嫡母把他生母当女儿养,两个兄长把他当儿子养,父子两代愣过出了三世同堂的感觉。
给他打击的从来不是这个小家,而是这个错误的时代。
他穿越到的并不是前世历史年表上的任何一个朝代,而是个从未听说过的郑朝。
宋时穿过来时是大郑朝新泰二年五月初三,当朝皇帝叫郑玮。
当年他上大学时也是个用功的好学生,古代史方面的专业课都是高分考过的,后来也看了不少明穿清穿的小说……可穿到了这个不存在于历史课上的朝代,他这么多年的历史算是都白学了!
宋时经受这接二连三的打击,心如中箭之枯木,身如坠落之流星,浑浑噩噩地在吃喝玩乐中度过了人生最初几年,完全没想到要抄个四大名著、三言二拍什么的,给自己刷个神童光环。
直到八岁那年,两个哥哥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——哥哥们亲自给他开蒙了。
开蒙用的是最传统的《三》《百》《千》。
宋时也算半个历史专业出身,《三》《百》《千》这种基础读物都是看过的,虽然不能全背,也还能大概记住前几句。就是后面没背过的,背起来也不难——他当年连鲁迅、老舍、朱自清的课文都能默到满分,还背不下来这种合辙压韵的古代儿童读物?
于是两位兄长教他读书时,就发现这个弟弟有几分神童的资质,上几趟书就能跟着读几趟书,背书也背的快、记得准,只是偶尔会读别字。
这个天分也很难得了。
两位兄长私下商量了一下,觉得他们家虽说是书香世家,可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学问大家,自己两兄弟也资质平平,难得弟弟有这样的天资,绝不能耽误了他。
不能只让他胡乱学个《三》《百》《千》,就囫囵吞枣地去念四书五经!
得趁着他年纪小、才开蒙,给他打结实基础,将来他钻研理学才能钻研得深透,至少科场上也多几分把握!
两位兄长商量定了,在宋时拿着《三》《百》《千》和《千家诗》装神童过瘾时,又给他搬来了一座书山:教词讼的《四言杂字》,号称小四书的《性理字训》《名物蒙求》《历代蒙求》《史学纲要》,欧阳文忠公的《州名急就章》,朱子亲著的《小学》四卷、《考异》两卷、《训蒙诗》百首,小学生必背的《神童诗》……还有吟诗作诗必修的基础,《声律发蒙》和《对属发蒙》。
宋时看见这些书时脸都青了,恨不能穿回两个月前,把那个拿着《三字经》装BI的自己掐死。
叫他装!
要是不装,他不就能跟古装剧、小说里的书生一样,光念念三、百、千、四书、五经就完了吗?要不是他背书背得太快,他哥哥们哪会拿出这么一堆东西逼着他学?
这是要把他的小学生活改成高三的节奏啊!
他看得愁肠百转,两位兄长也看出了他那颗厌学的心,语重心长地教育他:“书最不会辜负人,你多读一本,科场上就能多用着一本。现在学着是有些苦,到你自己写诗作文章时就知道了,能比旁人多堆垒些书在胸中,词句立意必定更高出一头。”
可他一个现代人,能学得会古文吗?他只要能当个徐霞客那样的著名驴友就算祖坟冒青烟了!
他心里想着徐霞客,不给充钱的金手指应声浮现在眼前。屏幕上的内容还停在他前几天无聊时搜索“古代旅游”时打开的页面,上面的文献标题多半是红的,他都点开过浏览过,可以免费看前几页,不过都写不到关键内容就开始要钱了。
他默默叹了口气,垂下眼调整了屏幕位置,手指吞在袖子里,悄悄点击了一下搜索栏,然后在屏幕下方浮现的手写输入框中随手写下了“古代蒙书”四个字。
页面跳转,一排排期刊文献、硕博论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眼前。宋时看着这些资料,又看了看桌上那堆小山似的蒙书,忍不住苦笑了一下——等看完这堆书,弄不好他都能写篇古代蒙学相关的论文了,保证比专家的写都准确。
这个念头来得突然,出现后却在他脑海中像烟花一样爆开,催动着他他虚按在屏幕上的手指颤抖着划了一下,将页面退回到了首页。指尖拉着页面上滑了几下,最后停在一个投稿入口前。
这是晋江文献网自己的网络杂志投稿中心,不跳转到其他网站,应该是可以打开的。
宋时深吸一口气,颤巍巍地按下链接。页面瞬间跳转,露出占满半个屏幕的在线提交框,他的心也安定下来,目光透过半透明的光屏,看向那堆有可能会转化为稿费、转化成他能下载的资料的蒙书。
只要他努力学习,这个金手指搞不好还有能用起的一天。宋时隔着屏注视桌上的书山,露出一个苦涩又期待的笑容。
他大哥看他笑了,以为他是想通了要好好念书,摸着他剃得光光的、只在两鬓梳起两条长寿辫的小脑袋安慰道:“别怕书多,凭你的天资,这些书也不难念。等念通了蒙学,将来学圣贤书就容易多了。”
二哥也摸上那片青旋旋的头皮,叹道:“我倒有些不愿时官儿学得太快了。若早早中了秀才,束起头发来,哪儿还能看见这么俊俊的小光头。”
……好,哪怕他写不出晋江肯收的稿件,也要为了早点留头发努力读书!
作者有话要说: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,本文要改成更彻底的架空,慢慢改
第3章
自此之后,宋时就积极投入到了读书和论文两项事业中。
蒙学其实不算太难,无非是背背书、写写繁体字而已。这时代没有手机、电脑那些勾搭人的小妖精,他又跟周围剃着光头、单留几小撮辣眼头毛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,看书简直能当娱乐了,学习效率比上辈子考前冲刺时都高。
不过两年间,他就把那堆蒙书都背下来了。宋家两位兄长越教越觉着他天资卓出,忍不住带他到乡邻、朋友、同年面前炫耀。
他俩都是中试的秀才,来往的多半也是秀才,听说有神童当然是要考较的。这一考,更给宋时考出了几分名气。
他不只会背书,还能对几个对子、写一笔酸诗,给人讲历朝历代故事。特别是讲到本朝以前的历史,《蒙求》上写到的他都记得牢牢的,没有的他也知道不少,被人考问到时能连前后相关的史实、人物都答出来。
——别说考本朝以前的,要不是穿到了这个没见过的朝代,他还能接着背元明清和近现代史,替刘伯温写个烧饼歌呢。
外人自然不知道他以前是学历史的,都以为他真是个神童。这名声越传越响,最后竟招来了一位回乡展墓时路过保定府的新进士桓先生,考校之后,要收他做弟子。
进士的弟子!这是多大的荣耀!这位进士的父亲还是翰林修撰,他们这儿子以后岂不也能受翰林指点了?
宋举人与两个秀才儿子与有荣焉,欢天喜地的把他打包送给了桓先生。
宋时跟着先生进京,跟着先生住进桓府,从此告别了光头的儿童时代,和桓府的小学生们一起束发读书。读完四书,又跟先生治《春秋》,学着学着就考中了童生。可惜到府试那一关,学政看他太年幼,怕他太早中秀才容易养出骄惰之心,刻意压了压他。
桓先生正在都察院任御史,跟学政是同僚,自然知道其中缘故,所以也不急着让他再考,而是带着他扎扎实实地读经传,并跟宋举人传书,订下他做女婿。
桓先生是御史,他父亲又是翰林编修,宋时这场婚事订下,足可以能羡煞天下寒门学子。但相比他学业和人生大事的顺利,晋江那边论文的进展却要坎坷得多。
他的论文从蒙学写到《四书》又写到《春秋》《左传》,格式完全比照他刚穿来时背下的那几十篇文章来,每个字都是他亲指所书——他穿越前手机上用的手写输入法,穿过来之后切换不了拼音,只能靠手指在屏上虚划,写完一篇腕子都能写断了!
可是他这么努力,古代的八股文老师都让他过了童子试,现代的论文编辑却不给他过稿。
被拒绝的次数太多,宋时都不禁自暴自弃,扔下论文跟同窗出去踢了几次球,顺手写了个蹴鞠相关的科普短文——写的时候把郑朝的年号按着公元纪年换算成明朝的,硬说是写明朝蹴鞠运动情况。
这篇短文倒意外地通过了,网站还给他后台发了个三十元的虚拟充值卡。
三十元!
这么多年了,他帐户里一直只有三块钱,连六页以上的期刊文章都买不下来,如今竟然有了整整三十元!都能买得起一篇学位论文了!
宋时再也按捺不住多年的渴盼,豪气地买下了一篇足足十页的期刊文章——《土法杀虫剂研究》。
没有驱蚊剂、杀虫剂,只能任蚊虫在耳边嗡嗡的日子从此过去了!
他宁愿泡在工业社会的杀虫剂里毒死,也不愿活在虫蚁乱飞的青山绿水中!
他满心激动地点开在线预览,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下去,却是越读越觉着困难重重:虽然说是土法制造,可建国后的土法技术也是有各种工业设备和化学制剂的,这还处于明前期的时间线上还是没有啊?除虫菊、印楝、烟草、桉树、留兰香……这些植物现在传到中国了吗?植物精油怎么分离?他在桓家也不好大张旗鼓地做实验,要是弄不出精油来,光用粉剂、浸剂、煎剂,管用吗?
管不管用也先做了再说,考验他们导游科研水平的时刻到了!
宋时横下一条心,挑出眼下就能买到、驱虫效果又明显的薄荷和鸡血藤,搜出介绍如何用它们驱虫的期刊文章,花六块钱买了下来。
干薄荷煮水加酒精、薄荷油可驱蚊;鸡血藤根茎捣烂浸泡后加上肥皂片可以杀灭多种害虫,对孑孓和苍蝇都很有效。他眼下寄居桓府,配不齐全套材料和工具,只能把方子简化再简化,用薄荷水调烧酒,鸡血藤直接浸汁,连弄了几大桶,洒得满屋满院都是,完全靠数量取胜。
土法出奇迹。
当天晚上他屋里就没怎么听见蚊蝇声,院子里花木下飞舞的小虫子也见少,转天一早起来,花底树荫都是虫尸。唯一的缺点就是洒药太多,院子里满是清凉刺激中混杂着微腥的药味,花木都熏得蔫蔫的。
跟他同住一院的桓小师兄也熏得蔫蔫的,掩着鼻子求他以后别洒那么多药。宋时从善如流,剩下的药都往自己屋里洒,在杀虫剂富有安全感的气味中背下了这三篇文章。
这是他个人的一小步,却是两个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步!
为了促进原世界对这个时代的了解,为了推动本时空科技文化发展,宋时毅然深入到桓家少年子弟当中,跟着他们踢球打弹、射覆猜枚、投壶射箭、上树翻墙……亲身体验小学生日常生活,投出了一篇又一篇充满真实感的稿件。
到后来桓先生病逝,他跟着送葬了恩师,被桓家送出京城时,晋江帐户里已经攒了一百八十多元巨款。
回到家里安顿下来后,宋时立刻购买了蒸馏法提炼精油、酒精和手工制皂技术的相关论文,让人按着论文里的简图定制蒸馏器,然后指挥家人炮制薄荷油、川楝油、茴香精油和鸡血藤皂片等高级杀虫剂。
他是家里的幼子,本来就受宠,父兄又敬畏桓先生是个御史,以为他那杀虫剂是桓府传来的私家香露,不仅没人管他,反倒觉着他这是学着了名家雅士的风雅趣味,就这么由着他折腾得满院子杀虫剂味。
不光宋家,满胡同都快没蚊虫了。
左邻右舍、来到宋家的客人都被宋时这御史弟子的身份和杀虫剂的效果折服,向他们家讨要了小瓶的精油,出门洒在身上。遇有人问起,便跟人炫耀说这是御史弟子亲手调制,京里翰林府传出来的辟恶香露。
这花露的味道其实说不上好,可凡是用上的、闻见的人,听说了它的来头,都要捏着鼻子夸香气清远高雅,不同俗流。
宋时却不敢随便借桓府的名头,只含糊说是京里一个卖香药的老道士卖给他的——要是有人问京里怎么没有,那就是道士只卖有缘人,卖给他之后就走了。
宋举人父子这才知道香露方子不是桓家的,而是儿子花钱买来的。既是这样,那这方子就是他们宋家的,也可以多做些花露拿去送人甚至卖钱了。
郑朝延习了宋人的经商风俗,并不把商人地位看得特别低人,宋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名下也有几个商铺,有投身来的管家、掌柜经营。宋举人便在乡下一处庄子上建了作坊蒸炼植物精油,改名“太霄辟恶香露”,拿到店铺里出售。
这种香露卖得极贵,一小瓶就要十两银子,仍是有不少文人乡宦冲着“御史弟子亲调”的名头掏钱来买。其中薄荷油最受欢迎——因其既能驱蚊虫又能提神醒脑,如今正是炎炎夏日,读书时在太阳穴涂上几滴薄荷露,便叫人神清气爽,心窍大开。
宋家两位兄长更是奢侈到拿薄荷露当花露水搽的地步,一夏天都没苦夏,读书作文时都觉精神百辈。这一年正好轮上秋试,两人清清爽爽地上京,精精神神地应考,八月下旬秋试放榜,宋大爷宋晓竟取中了第一百三十名举人。
宋家上下同庆,喜气洋洋,宋时趁机采访哥哥们的举试经验,对照晋江网上的论文题目考虑自己的新选题。
二爷宋昀虽然落了榜,也不觉失落,还能反过来开玩笑安慰家人:“我以前取不中,是缺了指点我文章的人,往后家里有两位举人指点我,我还有什么中不了的?再说,我慢这一步,等明后年官儿中了秀才,我们兄弟一道上京,同榜取中,也是一段佳话么。”
三兄弟和乐融融地畅想着将来的考试,老父宋举人看着他们年轻气盛的面庞,却有所触动,悄悄做了个决定:
他不想再考进士了。
他已经是坐五望六的年纪,大儿子已经中了举,二儿子的火候也差不多,连最小的小儿子前程也有指望了,他还跟孩子们一起挤在考场里作什么?就是他真能考取了,五六十岁的人,朝廷还能大用他吗?
他决定以举人身份选官——哪怕只能做一任教谕,教出几个有才德的学生,也好过自己这辈子空耗在科场间,一事无成。
宋举人却是个极执拗的人,当初要考试就一考三四十年,如今说选官立刻又要选官,连转年的春闱都不考了。重阳节后,他便趁着天高气爽,亲带着家人上京,到吏部投供挨选。宋家一行人带了四五百两银子往吏部上下打点,又有宋大哥走了乡试座师的路子,那主事便用心替他筹划,叫他应远方选。如此不用在吏部挨次序,当月便点了一任广西容县知县。
选中之后,半年之内就必须上任。
宋举人回到家来,就忙忙地写信给同年、朋友问经验,寻访可靠的幕僚。两个年长的儿子也一样到处询问亲友。后宅女眷们听见一个广西,就觉着是厉疫横生的地方,急着给他买药、问卜,跑遍本地佛寺道观替他烧香祈福。
宋时见一家人都忙得晕头转向,却似乎都有点不得要领,就想到上晋江找找前人经验。他连换了几个关键词,翻了百十页搜索结果,最后忍痛割肉,下载了一份价格高达25元的《清代州县官制度研究》,替老父学习县官该怎么做。
第4章
博士论文质量就是高!
上辈子看了多少清宫戏和古代官场小说,也比不过这一篇论文里的干货!
论文里不光写到了县衙整体格局配置、县官日常工作、如何管理衙役、结交乡绅,还附了许多古代县官的实际工作案例:譬如某县官任内收不齐该纳的钱粮赋税,三年任满后直接被抄家填补亏空;譬如某县官清廉如水,拒绝了回乡省亲的某中央高官勒索,事后被找茬罢免;譬如某县官擅长接待上司,宴席能做出花样来,凡去县里吃过的上官都喜欢,一路顺风顺水地升迁……
明晃晃的例子摆在眼前,他们该学谁?
这里不是现代法制社会,三观抵不过现实,还是得见升官而思齐,见倒霉而内自省。宋时把那本论文从头到尾看了几遍,反锁屋门抄了下来,边抄边把用得到的另记在一张纸上。
抄好的论文锁进卧室箱笼里,他便揣着小抄出了门,到书店买回《大郑律》《为政要书》前人写的《政书》等参考书,对照论文里提到的为官潜规则做了个总结:
得先让他爹到户部查《全书》,看容县每年该缴多少钱粮、县里近年的人口、山川土地情况;还得了解前任是怎么离职的,去职后是升迁还是贬黜甚至罢免,任内是否有未结的案子、该欠户部的钱粮。
到任之前,要先发谕单到容县,让属官们到县城门口等着迎接。谕单里叫他们预先盘查县库里见有的钱粮,列出他上任前积存的悬案——
总之一句话,上一任知县哪怕早就走了,该他任内出的问题也得清清楚楚地记下来,让朝廷知道该是谁的责任,他们不能给前任背锅。
谕单里还得附上给上司的书信,叫县吏替他送到布政司和府州衙门。给下司的只写简单的命令就行,给上司的却得按规制写“禀启”,附上自己的官职、履历,禀告省府厅各级领导自己即将到任。
当然,光写禀帖表忠心还不够,给领导是要送礼的。
这个潜规则在《政要》里没写,论文里却附有后世专家通过明清小说整理出来的规矩:送上司可以送象牙笏、牙箸、牙梳、牙仙,犀带、犀角杯,纱帐、绸桌椅套、成疋的丝绸、皂纱靴……还有熏香用的香饼和各品级的补子。另外还得给夫人们预备些小礼,这个倒不用太多,就是装饰用的玉簪、玉扣、珠花、挑牌之类。
给上司的礼物带够了,他们还得准备银子、准备自己日用的东西,更得带人。
宋举人这么大年纪,不可能让他一个人上任,必须带上他这个儿子服侍。然后还得带几房能干的家人,女的收拾后衙,做饭洗衣;男的平常干干杂活、赶赶车、当当保镖。万一赶上县衙里上下勾结要为难新县令,他们还能学海瑞把衙役辞了,用自己用家人抡板子行刑。
宋时对着论文列出单子,直接找嫡母樊夫人安排人准备行李,挑选合用的家人,又想起来要了个做饭合口的厨子。宋举人和儿子们在外头奔波回来,就听樊夫人说起宋时的安排,又看了他写的计划单,又是惊喜,又有些感慨。
喜的是宋时小小年纪就能为父亲的政事操心,列出来的单子有条有理、清楚周详,比他这叫官位砸得手忙脚乱的父亲还强些。感慨的则是,宋时这般年纪就能懂得这些,必定是桓先生当年用心教过他的……
如今余泽犹在,人却已驾鹤西游了。
宋举人看着小儿子沉稳从容的姿态,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气度不凡的进士,心头一酸,拍着宋时的肩膀说:“桓先生待你恩重如山,将来你得记得这份恩情,成亲之后好好待桓姑娘,不然爹也饶不了你!”
宋时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:“爹你将儿子看成什么人了?我是你亲生的儿子,岂能是那种沾花惹草的人!”
宋举人尴尬地咳了一声:“谁跟你说这个!为父是怕我去容县赴任之后,你娘跟兄长宽纵了你,惯得你不思上进,跟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,我们家可就对不住桓家姑娘了。”
宋时笑道:“我本来就要陪着爹去容县,爹见我行事有什么不对的只管随时教导。”
他母亲和哥哥都吃了一惊,二哥立刻站起来按着他道:“哪能叫你去!你才几岁,做得了什么?你就留在家里念书,我陪父亲去。”
宋时按着他的手说:“我去得了。二哥,你看我写出来这些东西就该知道,我懂……我在桓家听过些做外官的事,能帮上爹的忙。”
他反过来劝两位兄:“父亲若要带家眷去任上的话,应该是带我纪姨,我跟去照应又比二哥去方便些。大哥二哥只管留在家里奉养母亲,照顾嫂嫂和侄儿侄女们,我也考过童生了,外头有什么事都能支应,不是平常管不了事的顽童。”
宋时平心静气地给一家人分析:父亲远赴外省上任,他们过去不光要是侍奉老父,还得帮办衙门内外的事,以免下头人欺瞒。二哥有秀才功名,又比他年长,御下更有威严,看来是比他更合适过去;可他也是个童生,并非白身,又是桓御史的弟子、翰林府未来的孙女婿,遇事还可以借借岳家的名头。
更何况二哥有妻儿要照顾,他还是个单身狗,加班出差都是单身的人先顶上,这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么?
宋时上辈子是做领导的人,以身作责惯了,这辈子也是一定要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跟着父亲南下做官。
他讲出来的都是事实,为着父亲做官顺利,最好就是他过去。家人说也说不过他,劝也劝不住他,无奈只能让他跟着。
......
《穿到古代当名士》 全文免费观看_夸克网盘点击观看
继续浏览有关 bl 的文章
文章评论